本帖最后由 小河流血哗啦啦 于 2022-10-29 18:17 编辑
记录一下和学生的对话。难怪人家学习成绩这么好。
新月,很高兴收到你的邮件。
这里面所说的警惕个别化教学组织的误区,指的是针对班级授课制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班级授课制的理想状态是每个学生学习花费的时间、学习的方法、学习的效果和目标都能达到一致,但现实中学生学习的差异性是很大的,即使有的学生十分用功也未必得获得相匹配的学业成绩)而提出的不妥当的一些对策。
按照佐藤正夫在《教学论原理》第六章“教学组织”里的说话,他提出了一些解决班级授课制的问题和矛盾的策略,这些策略包括:
1. 留级制度。大概设置中等学业水平作为基准,那些未能达到这个水平线的学生就得留级。这个策略与我们的公平的教育理念不一致,所以中国现在基本上废除了这个制度。
2. 为了让成绩差的学生都能达标,会降低学业水平的要求,避免留级的情况。有段时期日本流行一个口号,就叫作“摒弃教育的伪善的平等主义”,这个口号就是在反思为了实现教育的平等而拉低学生学业质量,这同样不符合“追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人的教育发展”的教育理念,“降低学力水准”只是为了追求虚假的、道德上伪善的“平等”。这依然不是我们理想的教育图景。
3. 能力分组。这个策略是把那些成绩水平相似的学生进行分组,比如分为优等生、中等生、低等生。这个分类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是有意义的:那些优等生可以通过教育达到更优秀的水平;那些低等生也能达到基本的学业水平;所有的学生能力差异是不会因教育发展变化的,尤其是对中等生而言,他们的能力是一成不变的。这个前提预设了学生能力差异不是取决于教育的改变,否则它依然和留级制度一样不公正。但这个假设不符合我们对教育促进学生成长的基本价值期盼(我们不仅会认为学生成绩可以因为教学而得到提高,甚至认为那些特殊儿童也同样实现智力的提升),我们得避免将“个体差异”因教育教学而“固定化”。与此同时,能力分组在实践中更是容易陷入功利目的,比如为了升学而组织竞赛训练班级(训练内容与研究性学习完全不同)、为了筹集经费而选拔优等生、组织“精英班”,这便是“精英主义”的误区。
这三个策略都是佐藤正夫所批判的策略,也是人们在批判班级授课制时容易陷入的一些误区。
你认为这后二者的误区似乎有相矛盾的地方,其实上关涉到我们对于教育的基本的价值认同的分歧——教育是满足平等维度,还是满足能力至上的卓越维度?这个问题一直都是有争议的,现代人有基本的公平、平等的追求,但我们也渴望追求卓越,所以现在咱们国家提倡要发展“公平的高质量教育”,就是为了避免陷入两个极端:一是为了追求平等而止于平庸,二是为了追求卓越和差异性而放弃了平等。这在教育目标上有所争论,在实际的学校课程中,这种分歧表现得更为明显,比如我们是向学生开设艰深的学术课程,还是开设更具实践性的职业课程?这个分歧同样表现在教学组织形式的差异上。
不知道你是怎么看的,欢迎继续讨论。
在 2022-10-29 10:51:51,"xuxinyue0910" 写道: [url=]- 隐藏引用文字 -[/url]教学组织里关于个别化教学组织的误区,里面有说“降低学力水准”导致“平庸教育”这个是在说这种教学更注重普通水平的学生,导致中等偏上的学不到什么。但是又有“能力分组”这个误区,说容易导致“精英主义”这两个误区怎么感觉有些相冲呢?老师您是怎么理解的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