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明年读博 于 2021-9-14 21:28 编辑
主讲人:周晓虹(主讲人)
1957年生于杭州。自1977年起先后考入南京医学院医学系、南开大学社会学系和南京大学历史学系,并获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
曾任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院长(2008-2017)、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1-2016)、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会长(2014-2016)、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2014-2020)、国务院社会学学科评议组成员(2010-2020)。
现为南京大学当代中国研究院院长、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规划评审组专家。先后出版《传统与变迁:江浙农民的社会心理及其近代以来的嬗变》《西方社会学历史与体系》《文化反哺:变迁社会中的代际革命》《重建中国社会学——40位社会学家口述实录(1979-2019)》等著译作30余部,在《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历史研究》等杂志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100余篇。
1993年获政府“特殊津贴” 1995年获宝钢教师奖特等奖 2001年获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奖”
2009年当选为“国家级教学名师” 2015年入选“江苏社科名家” 2016年入选“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
讲演题目:口述史作为方法: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 讲座详情:“作为方法”,从涂尔干的角度出发,不过是将某种东西或路径视为获得普遍性知识的手段而已;而沿着米尔斯提倡的社会学想象力的锻造意蕴出发,则意味着如何将具体情境中的“个人困扰”转化为社会结构上的“公共议题”。借助“新中国工业建设口述史(料)”,厘清“将口述史作为方法”的两大任务:前者涉及何以可能,即如何通过个体的口头叙事及由此建构的命运共同体的集体记忆,实现我们对一个时代及其上所承载的宏观社会结构及其变迁的理解;后者关乎何以可为,研究证实,尽管有关历史或事件的口头叙事的主体是个人,但通过口述史研究能够激活命运共同体及其成员的认同感,建构起值得叙事的一个时代的社会与文化记忆,并实现代际间文化传承的历史任务。
论坛时间:2021年09月18日上午9:30-11:00; 【腾讯会议、视频号直播】同步进行直播 扫码进群获取腾讯会议直播号(可与周教授提问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