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河流血哗啦啦 发表于 2022-10-20 23:13:57

雷蒙威廉斯这段话,给我醒醒脑了。


《文化与社会》,p387

七一四 发表于 2022-10-21 10:30:59

本帖最后由 七一四 于 2022-10-21 10:32 编辑

小河流血哗啦啦 发表于 2022-10-20 18:55
今天上午没课,下午2节课。昨晚不困,只早晨睡了2个小时就起床做核酸了,中午睡了,结果下午迟到了3分钟 ...
不会    想当年   我就不喜欢还没上课   就进教室的老师       晚到的学生也会比较尴尬   就希望老师比自己到的晚一点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晚到两三分钟   没事的

大家都喜欢拖延   反正我更喜欢下课    不喜欢上课;P;P   只有二到三节课的20分钟够玩儿的      就是不想上课铃响;P




小河流血哗啦啦 发表于 2022-10-24 08:51:45

七一四 发表于 2022-10-21 10:30
不会    想当年   我就不喜欢还没上课   就进教室的老师       晚到的学生也会比较尴尬   就希望老师 ...

哈哈哈哈你这么一说我顿时放心了

我线下的时候一般都早到,但线上教学就踩点,一不小心就迟到……

小河流血哗啦啦 发表于 2022-10-25 01:25:25

周一下午给硕士线下教学还挺开心的,虽然晚上回来天黑了我骑车在路上危险系数飙升……

跟学生聊大众文化、流行文化、工人阶级文化、精英文化、中产阶级文化……等等这些关键词,让学生思考课程选择的问题,大家还挺主动的——当然一开始大家都在神游,我把题摆出来说喊人回答问题,大家老老实实都开始动脑筋了。学生呐,不强按着低头,还都是不愿意主动思考的

我在教室里转悠,随机抓人讨论,聊得畅怀了学生也不拘束了,主动跳出来说,老师!这位同学有观点要表达!哈哈哈学生这点小九九,老师都懂,其实就是为自己带盐。

我当然充分满足了她们的愿望,于是,这次课上,我们完美地撑到了学校课标时间点。

小河流血哗啦啦 发表于 2022-10-25 19:34:19

本帖最后由 小河流血哗啦啦 于 2022-10-25 19:35 编辑

昨晚睡了三个多小时。今天给学生上课几乎讲不下去,最后灵机一动(zi bao zi qi)放弃了新章节,找来一段争论让学生讨论文化与课程选择。除了有一位同学的态度让我感觉很不舒服,她的立场是典型的精英主义,但对于底层文化又抱着自称是“开放/开明”的态度,她的解释里流露出优越感和对底层文化的消费、猎奇心理。在我看来,要么高冷,要么坚守阶级认同,中间游离的态度是小资产阶级最爱干的事,烦人。我懒得再回应了。跟另外一个女生聊得很有意思,我感觉自己就像个喋喋不休追问人的苏格拉底,不仅没有提供给学生答案,还让她开始怀疑原先的认知……

上午的课是给生物、物理、化学的教育硕士上课,我们学校生物系算是个强项,生物方向的教育硕士招了25人,我在班上转了一圈,找的同学几乎都是生物系的。我就发现硕士生比本科生其实更有表达欲,不分文、理。
下午的课有个读书汇报环节,文本是博比特的《课程》。学生明显没读明白博比特在强调啥,不止学生,很多地方我自己也没明白博比特的意思。我在看丁道勇的论述,跟刘幸的理解都有出入。so…… 文本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建构自己的观念世界。

小河流血哗啦啦 发表于 2022-10-29 18:13:32

本帖最后由 小河流血哗啦啦 于 2022-10-29 18:17 编辑

记录一下和学生的对话。难怪人家学习成绩这么好。



新月,很高兴收到你的邮件。


这里面所说的警惕个别化教学组织的误区,指的是针对班级授课制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班级授课制的理想状态是每个学生学习花费的时间、学习的方法、学习的效果和目标都能达到一致,但现实中学生学习的差异性是很大的,即使有的学生十分用功也未必得获得相匹配的学业成绩)而提出的不妥当的一些对策。

按照佐藤正夫在《教学论原理》第六章“教学组织”里的说话,他提出了一些解决班级授课制的问题和矛盾的策略,这些策略包括:

1. 留级制度。大概设置中等学业水平作为基准,那些未能达到这个水平线的学生就得留级。这个策略与我们的公平的教育理念不一致,所以中国现在基本上废除了这个制度。
2. 为了让成绩差的学生都能达标,会降低学业水平的要求,避免留级的情况。有段时期日本流行一个口号,就叫作“摒弃教育的伪善的平等主义”,这个口号就是在反思为了实现教育的平等而拉低学生学业质量,这同样不符合“追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人的教育发展”的教育理念,“降低学力水准”只是为了追求虚假的、道德上伪善的“平等”。这依然不是我们理想的教育图景。
3. 能力分组。这个策略是把那些成绩水平相似的学生进行分组,比如分为优等生、中等生、低等生。这个分类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是有意义的:那些优等生可以通过教育达到更优秀的水平;那些低等生也能达到基本的学业水平;所有的学生能力差异是不会因教育发展变化的,尤其是对中等生而言,他们的能力是一成不变的。这个前提预设了学生能力差异不是取决于教育的改变,否则它依然和留级制度一样不公正。但这个假设不符合我们对教育促进学生成长的基本价值期盼(我们不仅会认为学生成绩可以因为教学而得到提高,甚至认为那些特殊儿童也同样实现智力的提升),我们得避免将“个体差异”因教育教学而“固定化”。与此同时,能力分组在实践中更是容易陷入功利目的,比如为了升学而组织竞赛训练班级(训练内容与研究性学习完全不同)、为了筹集经费而选拔优等生、组织“精英班”,这便是“精英主义”的误区。

这三个策略都是佐藤正夫所批判的策略,也是人们在批判班级授课制时容易陷入的一些误区。

你认为这后二者的误区似乎有相矛盾的地方,其实上关涉到我们对于教育的基本的价值认同的分歧——教育是满足平等维度,还是满足能力至上的卓越维度?这个问题一直都是有争议的,现代人有基本的公平、平等的追求,但我们也渴望追求卓越,所以现在咱们国家提倡要发展“公平的高质量教育”,就是为了避免陷入两个极端:一是为了追求平等而止于平庸,二是为了追求卓越和差异性而放弃了平等。这在教育目标上有所争论,在实际的学校课程中,这种分歧表现得更为明显,比如我们是向学生开设艰深的学术课程,还是开设更具实践性的职业课程?这个分歧同样表现在教学组织形式的差异上。

不知道你是怎么看的,欢迎继续讨论。



在 2022-10-29 10:51:51,"xuxinyue0910" 写道:- 隐藏引用文字 -教学组织里关于个别化教学组织的误区,里面有说“降低学力水准”导致“平庸教育”这个是在说这种教学更注重普通水平的学生,导致中等偏上的学不到什么。但是又有“能力分组”这个误区,说容易导致“精英主义”这两个误区怎么感觉有些相冲呢?老师您是怎么理解的嘞?

小河流血哗啦啦 发表于 2022-10-29 18:17:04

今天去对面巷子小饭馆吃饭,老板问我是不是新来的,他在这儿开饭馆这么多年,以前都没见过我。

害,不仅以前没见过我,再过几个月我搬家了估计更见不着了。我,只是个过客……

七一四 发表于 2022-10-29 19:04:10

小河流血哗啦啦 发表于 2022-10-29 18:17
今天去对面巷子小饭馆吃饭,老板问我是不是新来的,他在这儿开饭馆这么多年,以前都没见过我。

害,不仅以 ...

哈哈哈哈哈哈哈    我,只是个过客哈哈哈

小河流血哗啦啦 发表于 2022-10-30 17:04:43

新月上午好!谢谢你的赞美,你提的问题也让我思考更多,这是个实现教学相长的良好契机。

佐藤正夫提出的这些针对班级授课制缺陷的相关对策,都是在实施个别化教学中容易发生的事实。佐藤正夫个人是不绝对主张这些对策的,他此外还补充了说现在通过实施程序教学而完全解散班级组织,他认为这不利于促进学生在团体合作中实现社会化。这些对策在实践中都是要么不顾差生、要么无助于优等生、要么使能力差别和学力差别固定化,不利于社会化水平的提高,等等。
佐藤正夫额外说明了德国新探索出的教学组织形式改革,也就是你说的克莱因所创造的——在班级授课组织内依据能力差异强化学习过程的个别化。它既没有废除班级授课,也没有完全推行个别化教学。和前面的对策相比,佐藤正夫认为克莱因的探索非常有价值。

具体来说,就是设计诸多的课题,对优等生布置追加课题,对差生布置辅助课题。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分别布置不同系列的问题与课题,来实现同一个教学目标的达成。在整个班级进行完全员的核心学习之后,实施个别教学,如全班学生共同学习了某一部分课程内容,教师布置难度高低不同的问题与作业,优等生挑战难度更高的课题,差生解决难度更低的问题。为了不致于固定化学生学业能力的差异,差生在解决容易问题与课题之后,同样可以转入难度增高的课题的解决。克莱因在柏林学校里的实验,将课时分为“核心教学”和“分组教学”,核心教学是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核心教学的水平,它是以学业中上水平作为基准的。差生在分组教学中,除了要掌握已学的知识、技能,还需要准备高难度的核心教学任务和课题。因此,这里的分组和我们当前通常对优等生进行的分组是有差异的,学习任务也不一样,此外,在克莱因这个实验中,学生的能力不是固化的。学生、学程根据学业水平不断流动和变化。另外克莱因还提出了“专门教育”。优等生在完成学业任务之后,他们的闲暇时间可以用来从事专门教育活动,比如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开展年度研究作业、收集资料、演奏、外国语言学习等。哪一种形式的专门教育是恰当的,主要取决于学生年纪、学业成绩、兴趣等,让学生享有选择的自由。在这里,我们会评价克莱因的改革和尝试具有积极的一面,他的个别化教学能提供给我们重要的参照。
最后你说的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分组,把学生分为“优等生”“差生”,这确实有精英主义的嫌疑,因此现在有很多对教学组织的相关探究,主张废除对学生能力水平的判断和划分。不过因为在实际的以班级授课制作为主要组织方式的教学中,为了让教学更有针对性、更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而不是为了选拔精英而搞“特殊教育”,学生也不能因成绩提高到一定水平而获得流动的机会),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是比较实际的一种课程管理方式。




在 2022-10-30 10:10:44,"xuxinyue‘’写道:- 隐藏引用文字 -收到万老师的回复我也很开心,因为跟老师你交流感觉你就像一个行走的书柜(绝对的赞美),知识比我深很多。
我昨天在复习教学组织的PPT的时候,知道教学组织有班级授课制和个别化教学组织,对于“个别化教学组织误区”这块,我当时想的就是:一个教学组织,它既提出能力分组(虽然这个提出被他人认为是一个误区),那说明它比较关注不同水平学生的发展;又提出降低学力水准,那不就说明它又倾向于照顾普通水平甚至较低水平的学生的学习吗,这两个关注点怎么会同时存呢?所以我看着 平庸主义 和 精英主义 这两个对立的评价的时候就觉得提出这个策略的人自己的说法是不是有些矛盾。
后来看了老师你的回复,我知道了这三个策略是佐藤正夫提出的,也就是说他想针对班级授课制的问题提出一些对策,不过这三个策略容易陷入另一些误区。可以说他没平衡好追求公平和卓越的关系,对吧。
那我又有疑惑了,在“个别化教学组织的积极措施”里提到 德国教育家克莱因实行分组教学,把学生分为优等生和差生,这也容易导致精英主,那怎么会把这个主张归纳到“积极措施”呢?这种措施难道不会有消极影响嘛

小河流血哗啦啦 发表于 2022-10-30 17:49:47

“you cannot understand mental activity unless you take into account the cultural setting and its resources, the very things that give mind its shape and scope. Learning, remembering, talking, imaging: all of them are made possible by participating in a culture” (Bruner, 1996, pp. x-xi).
页: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查看完整版本: 【盖楼】夜——已然沉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