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解唐三藏(2)
本帖最后由 SKYBNU 于 2021-10-2 07:17 编辑求学之因:
取经就是求学,当时唐朝的佛法众说纷纭,疑惑众多,而玄奘迫切追求佛学的真实境界。这一天,有个印度信人告知玄奘,说:印度有个叫那兰佗的地方,是世界佛学最昌盛的地方。书中说:贞观十三年大唐法师唐三藏独自一人开始了西天取经的行程。然而,当时大唐与突颜大战在即,禁止百姓出关。怎么办?28岁的玄奘随着逃难的人群一路西去。他路过湖南湘阴的古法华寺也讲经说法,为法华寺主持早果法师留下了无边的怀念,我去年到了法华寺,法师一再跟我淡起此事。玄奘一路上边讲经边等机会于古老的丝绸之路上。后来,认识了一个经商的胡人叫石盘陀,玄奘为他归依摸顶,这也是玄奘有记载的第一个徒弟。石盘陀帮他偷渡,然而,偷渡刚刚开始,石盘陀就动摇了,半夜里动起了杀心,玄奘劝住了他,只好独自偷渡了生死之地。 这就是:求道者多如牛毛,得道者凤毛麟角。真心求道的有多少?
取经之路:
这一天,玄奘走到边关突然被捉,可巧烽火台的守将也是个信佛之人,知情后马上派人送他过了五座烽火台和玉门关。然后,他一开始走进了八百里沙海,这里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又无水草,此时玄奘出现了幻觉,又发生了致命的错误,救命的水没了。他报着“宁可西行而死,绝不后退而生”的誓言。在半晕半迷的状态下,四五天滴水未进。在离死神一步之遥时,奇迹出现了,玄奘的马突然朝着一处疯狂地奔跑,原来它发现了水塘,有水了,玄奘得救了,他又一次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 两天后,他走出了沙漠,来到高昌国,高昌王以佛教为国教。他请求玄奘留下当国师。唐僧说:“西行只为求法,请国王见谅。”高昌王不答应,玄奘就绝食,四天后高昌王无奈改变了初衷,愿与玄奘结拜为兄弟,并以一国之力帮玄奘西行。派一个官员和三十多个随从以及路遇二十几个国家的礼品。这是西行史上最传奇的一幕。途中又遇见了强盗,但有高昌王的慷慨财物,又化险为夷。到龟迟国后,又遇雪山,途中冻死者十有三四,雪山后,过草原。又遇见一群崇信拜火教的异教徒,玄奘一夜间说服他们而改信佛教。 公元631年,玄奘遇见到了浩浩荡荡的恒河,也遇到了最惊险的一幕。突然间,来了一群强盗,他们每年要杀一个相貌端庄的人来祭神,玄奘相貌堂堂,正好合乎他们的要求。就在他们举起手要动刀的时候,令人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突然间,天公大怒,顿时狂风大起,飞沙走石,河涛汹涌,揪起两米高的水浪,一下子吹翻了船只,吹倒了枯树。吓得这一群强盗马上放下了屠刀,跪了下来。是老天爷帮玄樊征服了这伙强盗,这是西游路上最神奇的一幕。 但是,西行求法之路才刚刚开始,一路上历经了太多的磨难,四年后,他桌到了印度的那兰佗寺。当时的印度佛教已是开始凋零,而佛教圣地那兰佗寺是后的一朵奇葩,当时的住持是年过百岁的戒贤大师,三十三岁的玄奘法师在无比喜悦的心情中度过了五年的求学生涯。公元636年,玄奘离开了那兰佗寺,五年里走遍了印度各地,其中的故事也启发了《西游记》作者的创作灵感。就在玄奖要回国的时候,佛教大辩论开始了。戒日王召集了十八位国王,讲坛由玄奘主讲,法会讲了五天,奇怪的是竟然没有一个挑战者。 最后,传奇的辩经大会成就了玄奖的伟大与不凡,大家共同推举玄奘为大师,此举可称空前绝后。公元641年玄奘开始了归国之路的行程,就在回来过恒河时,突然间狂风大起,几尺高的浪涛把经书和奇花异草的种子送到水中,这也是小说中取经归来遇到通天河时最神奇一幕的生活原型。
译经之功:
十九年后,玄奘回到了祖国,战乱已经过去,长安开始繁华,唐太宗高兴地召见了玄奘法师。表示支持他的取经事业,并要求他写一部在西域的见闻录。还要请他做官,并娶妻生子,但是被玄荚婉言谢绝了。此后,玄奘白天译经,夜里写书,一部十二卷的《大唐西域记》终于完成了。玄奖的取经事业功德无量,也终于有了回报。玄奘取回来的真经是用梵文写成的“贝叶经“,是在一种贝树叶上写成的经,因为当时印度不懂造纸术。玄是佛门伟器,取回685部贝叶经和8尊佛像,由宰相房玄龄接入城门,七天后到首都长安拜见唐王李世民。唐僧取经是一个神奇的故事,玄奘取经却是一段儿真实的历史。 愿我们通过《西游记》的故事,认识玄奘取经的意义,感悟人生的真谛。 感恩法师唐三藏,他让我们知道经的重要及法的伟大。 感恩作者吴承恩,他让我们知道书的重要和心的妙用。 其实,玄奖法师并不是西天取经第一人,早在他二百多年前就有一位叫法显的高僧就去印度取经了。他三岁出家,十岁父母双亡,六十岁去印度,历时十三年,经历了三十多个国家,也是历经苦难,九死一生,他也说服过强盗改邪归正,并著有《佛国记》一书。但可惜没有遇见象吴承恩这样的知心作者,就少了一位人人皆知的取经人。 总之,西游学正在兴起,唐僧取经之谜也正在掀开。一个艺术化了的唐僧和一位历史上的唐僧都是那么的伟大,一位伟大的法师和一个伟大的故事,都是那么的光彩。玄奘法师早已离我们而去,但他伟大的一生和光辉的形象却给我们留下了无比巨大的财富。 这正是:人有大愿地通天 万古流芳不虚传。
历史上的玄奘是唐僧的真身,唐僧是玄奘的化身。不了解真身缺少个根,不了解化身缺少个魂。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