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解读之法(一):破相观心
本帖最后由 SKYBNU 于 2021-9-26 11:25 编辑明言暗语皆说尽,只为劝导有缘人。《西游记》是文学智慧的钥匙,它能为探索者打开心结,为迷茫者点亮心灯,为烦恼者清净心路,为奋斗者开设导航,为有缘者送去善缘。读天地文章,悟乾坤妙理。《西游记》是天下奇书,人名奇、地名奇、情节奇,无所不奇。它也是本妙书,妙就妙在是这么回事,又不是这么回事。奇书难读,妙语难懂。那么,用什么办法解读《西游记》呢? 一、破相观心 大道无门,指心为门。大书无相,依心起相。无门不是真地没门儿,而是心地法门。无相也不是真地没形相,而是相无定相。破相便可开悟,开悟便可见性。见性便可开慧。因此,读西游不要着相,要学会破相观心,见相问道,打破文字相,打破所知障,你就会知道:牛魔王不是牛,那是爱发牛脾气的男人;铁扇公主也不是公主,那是爱耍公主脾气的女人;红孩妖也不是妖精,那是叛逆心理的孩子;黑熊精也不是熊,那是黑了心想当英雄的人;九头虫也不是虫子,那是一个做事有八个心眼儿的商人;金角大王银角大王也不是头上长角的怪物,那是满脑子金银珠宝的角色,花果山是心灵的因果之地、灵台是心灵的台阶,灵山是心灵的山峰……。 这是隐语书的妙处,也是《西游记》的审美特色。
打开西游之门,解读不可不知的秘密。 解西游多问几个为什么?因为问号是开启心灵智慧之门的金钥匙。问号还是破除无明的法宝。这里破一分无明,增一分智慧,无明破尽就是圆满的人生。比如:宝象国没有大象,为什么叫宝象国?狮驼国没有骆驼为什么叫狮驼国?比丘国没有比丘,为什么叫比丘国?乌鸡国没有乌鸡为什么叫乌鸡国? 白虎岭没有白虎,为什么叫白虎岭?……
所以,解西游不要执着于文字相,而破相观心。大江东去浪滔滔,眼前水又不是眼前水。破相观道,就找到了悟处,天机泄于病处,那些看似不合理之处,恰恰是暗藏玄机之处。有道是:皮毛只能辨雌雄,破相方可见真功。莫怪书中常多误,妙道皆在字外功。所以解西游一定要破相,打破文字相,打破所知障,打破意理相。否则就会盲人摸象,岂不误人误己?从有相的西游到无相的西游是人类大智大慧的展现。 《西游记》是人生辩证法的演绎,是做人做事的法则,它讲的是对立统一,因果不虚。它讲有取就有舍,有得就有失,有放就有收。有佛就有魔,有正就有邪。改邪归正,就是西天取经。
第一回花果山猴王出世,就是讲有花就有果,第二回方寸山归来灭魔出道,是说有正就有邪,第三回闹地府地狱除名,讲的是有阳就有阴,第四回上天管马转身成圣,讲的是有上就有下,第五回闹天宫诸神佛捉怪,讲的是有动就有静。 书中为什么先写花果山,再写天宫、地府和人间?因为万事万物都离不开因果。 为什么那么三个有本事的徒弟离不开善良的唐僧?因为离开善心的本事,是人行邪道。 为什么那么有智慧的孙悟空一有困难就找大慈大悲观音菩萨?因为离开慈悲心的智慧,也是人行邪道。 为什么那么有能力的孙悟空降魔往往离不开猪八戒?因为离开戒律的能力,也是人行邪道。 为什么让孙悟空探路?为什么叫猪八戒牵马?为什么让沙和尚挑担?让悟空探路是心猿探心路?因为八戒牵马是用戒律走正道;沙和尚挑担是让和尚承担如来家业。
《西游记》也是性相学的演绎,这里唐僧有僧人的特性与形象,孙悟空有猴的特性和形象,猪八戒有猪的特性和形象,沙和尚有和尚的特性和形象。须知:牛魔王不是牛,为什么有牛的形象?猪八戒也不是猪,为什么有猪的形象?相由心生而已。心是因,相是果。这里也是在讲性格决定命运。唐僧的性格中时时展示了慈悲的心怀,孙悟空的性格中处处彰显了大智大勇,猪八戒的性格中时时都展示了世俗人的心态,沙和尚的性格中处处都显示了僧人的举手投足,当然这也是为了表法,是告诉我们心性决定一切,破相观心就看懂了《西游记》。
《西游记》有救世之心,劝善之功。它以天下太平、社会和谐为宗旨,用隐语的方法,心道哲学的思路弘扬人间正道。它是一扇门,找不到钥匙,就是一面墙。而这把钥匙就是“破相观心”。一旦学会破相,就不执着于表相,见相悟道,而心无挂碍。它呼唤良知,施教育贤,文心艺魂,超然相外。它不在名相,又不离名相的艺术特色,无处不是般若智慧和妙语禅机。它随顺众生,入世又出世,出世不离入世。在如梦如幻、妙趣横生的故事中谈人生,论哲理,学修心,金言妙语,直指心灵。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