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宇:社会研究方法的三个基本原理【收藏级】
本帖最后由 明年读博 于 2022-10-13 10:48 编辑*节选自谢宇《社会学方法与定量研究》,为阅读和排版的便利,我们删除了注释和参考文献,敬请需要的读者朋友回复“谢宇”至即可获得原文。
在《社会学方法与定量研究》 一书中,谢宇论述了其对于社会世界和如何研究社会现象的基本观点。其核心观念可以概括为社会中的人是存在差异的,而定量是研究差异的妥当办法。这本书是以“差异”作为讨论的基点,因此文章也以变异这一概念展开论述,并试图分析这样一种总体逻辑思维超越实证与非实证之争的可能。
谢宇,1959年出生于中国江苏,社会学家,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国密歇根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授,《知识分子》主编。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社会分层、统计方法、人口学、科学社会学和中国研究。
01、方法论总体逻辑思维
谢宇教授认为只有对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有深刻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具体地运用统计的方法。如果没有这种基础知识支持的话,统计方法是没有太大用途的。很多人认为社会科学方法就是怎么样搞统计。懂统计固然重要,因为我们如果不懂统计、不会使用电脑的话就很难有成果,但是搞电脑、搞统计必须基于你对社会科学方法有很好的理解。
谢宇在该书中多次表明其对于社会世界的基本理解: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是完全不同的,社会世界也没有所谓的普遍法则在发挥作用。他的哲学立场是被迈尔称之为“总体逻辑思维”,核心观点是认为变异在社会中是普遍的现实,社会科学应当研究差异。
人与人是不一样的,我们应当关注个体之间的差异,“变异是社会现实的本质”(谢宇,2012:12)。
关于个体具有特殊性的观点几乎是陈词滥调,但邓肯和谢宇认为这恰恰构成了定量研究方法之合法性的基础,而非攻击量化分析合理性的依据。因为个体是不同的,所以社会科学研究者们应当运用量化的手段收集和分析数据,以确保研究结果不仅仅是某一个特殊个体的表露,而是对包含诸多个体的总体信息的呈现。
在个体层面,反事实结果是不可验证和表明的,因而,量化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最为可行的选择。谢宇将差异性归纳为社会科学研究的第一条原理。该原理对统计科学的要求不仅仅关注平均值,更要分析离散值。
02、谢宇教授对社会科学研究的三个基本原理
第一个原理叫变异性原理(Variability Principle)。变异性是社会科学研究的真正本质。我们不是研究类型的,而是研究变异和差异的。当然,差异也有可能是组与组之间的差异。比如说我刚才讲了,男女之间的收入不一样,假如说男女收入是一样的话,那么我们就不会认为性别在研究收入这个现象中是一个有趣的、重要的东西。我们之所以要研究性别收入差,就是因为有差别的存在。虽然这是一个组间差别,但是我们的重点还是在差异上,比如说种族之间的差异、家庭背景之间的差异、教育的差异、家庭婚姻的差异等等。
下面讲第二个原理:社会分组原理(Social Grouping Principle)。为什么要分组?因为社会分组可减少组内差异。个体之间是很不一样的,但是个体可以分成组,比如分成年龄组、性别组、家庭背景境况组等等。分组显示了组与组之间的差异,这意味着每个组里面有相对组外来说更高的共同性。如果一个组当中没有共同性的话,那么组和组之间就没有差异性。如果女人没有共同性的话,那么就不可能有男和女的差异。同样的道理,每一个组当中有相对来说比较相似的特点。我们分组是基于组员之间有一定的共同性,分组以后组与组之间就有差异性。
什么是社会分组(social grouping)?并不想在分组是唯名的还是唯实的之间有所选择。组有可能是实在的,也有可能是唯名的。这和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念不一样,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关系建立在所有权上。认为到底用名称还是真正的物质基础来划分不是很重要,社会分组只有根据社会结果(social outcomes)来分才会是有意义的。
社会分组能减少社会结果的差异性,减少得越多,社会分组就越有意义。社会科学所要理解和解释的就是差异性。实际上社会科学最想做到的和柏拉图提出的并没有什么两样,我们想提供的也是很简单的、永恒不变的东西。我们能做到的话,很好,但是我们却做不到。那做不到怎么办呢?我们只能做一个妥协,也就是说,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信息都告诉人们,那么就告诉人们大量信息中很少的一部分。
比如说有10亿个人,有10亿个信息,这么多信息我根本不能告诉你,连我自己都不能够消化。我只能把很大的总体中的一部分信息告诉你,用的参数越少,信息就越简单,就越容易理解和讨论。比如说平均数,它也是大的总体里面的一个信息,这个信息可以理解,可以在相互之间传播。当然,平均数是一个比较粗的信息,也可以不用平均数。只用两三个数值就可以告诉你男女之间有什么不一样,如受教育程度不一样,死亡率不一样,收入也不一样。或者告诉你教育的增加和收入的增加有什么关系,这只是一个参数。概括的总体的参数越少越好,与柏拉图讲的科学是一样的。
第三个原理是社会情境原理(Social Context Principle)。群体变异性的模式会随着社会情境(social context)的变化而变化,这种社会情境常常是由时间和空间来界定的。
也就是说,社会情境不一样,变异性就不一样。比如说,教育对收入的影响是每个社会都有的,教育高,收入高,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教育高收入一定就高。大街上,有些小学、中学没有毕业的人也有可能比你还有钱,这就是差异,但教育对收入的影响可能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一样。我想讲的是,随着社会情境的变化,变异性的规律和模式也会变化,我下面讲的一些统计模型会用到这些。
社会情境不同于社会分组。因为社会情境是有边界的,是一个独立的社会系统,比如说社会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美国和英国,以前的中世纪和现在,而社会分组是没有边界的。男女生活在同一个家庭,在一起工作,是没有界限的,只是因为社会研究的统计和调查的需要把他们分次来。
页:
[1]